日赚1亿的比亚迪,为何1544亿存货成了悬顶之剑?
当一家车企的季度净利润逼近百亿,却同时囤积着相当于全年汽车收入五分之一的存货,这种“冰火两重天”的财务表现,究竟是实力的彰显,还是危机的伏笔?
事件起因
2025年一季度,比亚迪以94.43亿元净利润刷新纪录,同期存货余额飙升至1543.74亿元,同比增长33%。这一矛盾数据的背后,是比亚迪激进的产能扩张策略。据财报披露,2024年其采购额激增33%至6925亿元,而存货周转天数同比延长近20天;应付账款高达2440亿元,账期却持续拉长至127天,被质疑通过挤压供应商维持现金流。
争议旋涡
舆论场中,两种声音激烈碰撞。支持者认为,比亚迪凭借541亿元研发投入和海外建厂278亿元投资,正构筑长期壁垒;反对者则揪住“迪链”票据未披露、流动比率跌破1等数据,将其比作“车圈恒大”。网友“产业链观察者”指出:“比亚迪用商业承兑汇票替代银行承兑汇票,本质是将风险转嫁给中小供应商。”而行业分析师张明则认为:“对比特斯拉35天的存货周转,比亚迪的89天暴露了渠道淤塞风险。”
对比与反思:历史的轮回?
这一幕似曾相识。2018年特斯拉陷入产能地狱时,马斯克睡在工厂督战;如今比亚迪的库存危机,同样源自对市场份额的极致追求。但与特斯拉不同,比亚迪的困境更多源于“既要又要”的战略矛盾:既要靠低价车冲销量,又要用高端品牌树标杆;既要技术领先,又要控制研发资本化率至1.78%以减轻未来压力。
行业生态的变化更是值得警惕。2025年汽车行业利润率已跌至4.3%,比亚迪的降价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,导致吉利、长城等被迫跟进,中小车企濒临出局。这种“强者愈强”的马太效应,正在重塑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逻辑。
结局与影响:刀刃上的平衡术
6月11日,比亚迪突然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统一压缩至60天,这被视为缓解供应链矛盾的妥协。与此同时,泰国、巴西等海外工厂加速投产,试图将库存压力转化为全球扩张的弹药。短期来看,降价策略初见成效:5月订单暴增300%,部分车型提车周期排至7月。但长期隐患未消:若550万辆年销量目标落空,巨额存货减值可能冲击利润表;而资产负债率75%、流动比率不足1的财务结构,始终是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光环下的拷问
当“日赚1亿”的光环与“存货1544亿”的阴影并存,比亚迪究竟是在锻造产业链话语权,还是在重复传统车企的库存悲剧?答案或许藏在下一个季度的现金流报表里——若经营性净现金流持续五个季度下滑的趋势不改,再亮的利润数字,也终将成为枷锁下的泡沫。
推荐阅读:
- 随机文章
- 热门文章
- 热评文章
- 一汽丰田bZ5正式下线!将在6月份上市,预售13万起
- 1-4月比亚迪汽车销量超128万荣获销冠
- 比亚迪更坚定在欧洲长期发展的决心,欧洲总部落户匈牙利
- 魏牌蓝山焕新版上市,魏总自掏腰包补贴8万?
- 吉利银河A7申报图来啦!4.9米长+雷神EM-i超级电混!
- 银河A7申报图曝光!搭载雷神EM-i超级电混,全新设计!
- 全新捷达VS7好运版,德系魅力等你来
- 五月限时购!全新捷达VS5好运版六重礼遇等你来拿





